中国青年网乌鲁木齐8月15日电(通讯员 刘艺洋)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蜀迹锦书”实践团在经过前期调研后了解到蜀绣工艺繁复且学艺周期长,年轻人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导致许多精妙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于2022年7月27日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街蜀绣学院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走访等形式,亲身体验蜀绣织造过程,感悟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加大宣传力度,为蜀绣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走进蜀绣艺馆 探寻锦绣丝织
为了解蜀绣的前世今生,欣赏现代艺术与古典技艺相结合的美妙,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天府蜀绣艺术馆,在讲解员尹文慧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了解到蜀绣的起源,观摩了千年锦绣文化的盛况,看到了一代代手艺人对锦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其中,老师重点介绍了面临失传的“衣锦纹针法”,这是蜀绣独有的技艺,画面上的人物衣袂翩翩,似要从画中走出来,转身的刹那,衣角的褶皱也被精准的绣出。一位老师说到:一幅作品不应只是单纯的强调技艺和艺术,更多的是要融入绣者的个人体会,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的感知,对世界的感触,而这样的作品才会拥有富有生命力的传承。
图为天府蜀绣艺术馆内名师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学云 供图。
刺绣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幅《柳塘双牛》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每个作品都是时代的缩影,蕴藏着时代的精神。作品原画为吴冠中先生所创作,绣工主要运用沙针针法绣制完成。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发扬儒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此幅作品正体现了这样的时代主题。
感悟甘醇匠心 传承文化遗风
在参观邬学强老师的蜀绣艺廊时队员发现蜀绣绘制的图案:熊猫、芙蓉、锦鲤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代表物,以这些为题材,实际上也反映了蜀地的人们追求社会安定,生活和谐的美好愿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城市的发展,必须寻找文化与人之间的共鸣,这也是匠心的一种体现:留住城市记忆,宣传家乡文化。两千多年的历史,凝成最动人的画卷,铺就在精致的蜀锦上,针眼虽小,却能从中窥见旖旎山河。
实践团成员联系到师承鲁莉大师的钟利华老师,她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所发展,就要在题材上有所创新,以此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卡通,还有大运会的标志,特别是高端生活用品的一些创新,市场反馈都不错。与老师的交谈中,队员对匠心的理解更进一步,匠心,不是固守在原地,而是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对待蜀绣的创新,在守与破,退与进,留与弃中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同时,队员也深感非遗的保护需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摩钟利华老师刺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学云 供图。
整理调查问卷 助力活态传承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前期制作的问卷调查也出了结果,问卷主要针对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对蜀绣的了解情况,了解蜀绣的渠道以及期望蜀绣以何种方式传播等进行了相应的问题设计,回收有效问卷778份,队员得知问卷调查收集人群多集中在18-24岁之间,多数人对蜀绣的认知停留在听过名字,但没有更深入了解的程度,有近85%的人赞成蜀绣进入高校,并且希望以开设第二课堂,拍摄微电影,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来宣传蜀绣,近83%的人认为蜀绣产品需要融入现代元素,且更偏向于融入香包,十字绣,屏风,扇子,玩偶等元素的装饰品。
为了丰富样本,队员更进行了街头采访,在了解了多数人的需求后,实践团成员制定了“蜀绣+”的N种打开方式;以直播,漫画,吉祥物的形式推广蜀绣,更携手其它支教类实践团开展线上宣讲等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丰富有趣的蜀绣特色课程,以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来传播蜀绣精神内涵,在倾听故事中对蜀绣的历史发展有大致了解,在快乐中学到蜀绣工艺,体验非遗文化。
承古韵而融新潮,纳传统以谱新篇。实践成员表示:会继续走下去,为蜀绣宣传注入更多新生力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